勇破迷茫,专业探索展担当
2021年的那个夏天,谈诗语同学怀揣着复杂的心情踏入湖南大学,被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录取。高考的些许失利带来的心理落差,加上对各专业的懵懂,让他在专业选择上陷入迷茫。但他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凭借着对更高目标的追求,毅然决定转入信科院的软件工程专业。
由于此前未接触过信息竞赛,他只能依靠高中学习的惯性,从专业核心课开始艰难爬坡。大一的日子里,他仿佛上紧了发条的钟表,从早到晚沉浸在知识的海洋。舍友笑称他“卷疯了”,他也确实牺牲了很多与朋友相处的时光。然而,宿舍组织的活动,以及打球、参加辩论队等活动,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给予他精神上的慰藉和压力的释放。大一结束时,他以材料院综测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成功转入信科院。这段经历,让他体验到能自己抉择掌控自己生活方向的成就感,也为他的大学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转入软件工程专业后,大量的核心课程、计算机专业注重实践操作的特点,让他丝毫不敢懈怠,在学习数学和调试代码中度过了无数个日夜。但大物实验忘做且老师不允许补做的意外,使他大学以来第一次感受到了学业的无力和“容错率”极低。于是,大二学年末,他再次做出选择,分流到人数更少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
到了大三,小专业的优势逐渐显现,比较稳的排名和更少的课程安排让他有了更多时间跳脱出课业学习中,于是他决定加入课题组并找到了劳奕臻老师,准备做纵向项目尝试发论文。“我运气也非常好,在没做充分调查下找到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导师和愿意带我的师兄,三人常常在一起讨论新进展和遇到的问题。我一直觉得俗话说的很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高人指路。我真的很幸运在对科研一窍不通的时候,遇到了一个不厌其烦帮我解答疑惑的学长。”这也和他在科研方面为学弟学妹们提供的建议相契合——把握住核心课程,找到愿意带本科生的导师和愿意指导本科生的师兄。他也希望自己以后也能成为别人的引路人,能将这份科研温度传递下去。现在,他已经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一篇ICASSP会议论文,还有IROS会议通讯一作在投。

多维发展,全面成长绽光芒
在专注学业的同时,他也积极拓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社交圈子。他热爱打球、唱歌和跑步,是信科院排球队的一员。在运动中,他不仅释放了学习的压力,还学会了专注当下,摒弃杂念。同时,运动也为他打开了社交的大门,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在保研的道路上,他也有着自己的独特经验。他认为,课业成绩固然重要,只要静下心来,按照每章节模块复习、刷题,积极向同学和老师请教,就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而对于保研到更好的学校,除了优异的课业成绩外,还需要在竞赛项目或论文产出等方面有出彩之处。他提醒学弟学妹们,在争取竞赛科研资源时要更加敏锐,把握先机。

倾囊相授,暖心寄语寄厚望
提到湖大中最喜欢的一处地方,他说,是后湖。“闲来无事可以去湖边吹吹风,听听歌,跑跑步,离天马学生公寓也很近。”“没有围墙的设置我觉得也是湖大的一大特色,刚来的时候不觉得这有什么很特别的,随着后面去过的学校更多,我觉得这种跟居民区、商业街融合的校园相较于传统“围起来”的学校更吸引我。”“无围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开放,也是一种将大学从“象牙塔”解绑,让同学与外界社会接触更多,保持更加开阔包容的思想。
最后,他想对学弟学妹们说:学习生涯并非一条让大家都按照标榜“造神”出来、模板化“奋斗轨迹”的复刻。鼓励大家忙于超越别人而无暇反省自我,除了制造焦虑外对大部分人别无他用。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很难用量化指标去评估,湖大推崇的“经世致用”的领军人才的深一层含义,我认为是:在优绩主义盛行的今日,可以有更多自由去追寻自己的旷野,能够坚定不移地热爱那些看似“无用之用”并且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功利主义导向的思考方式往往使我们忘却了生命的本质是一场历程。人生本就是不停地去感受去体验,去爱你所爱。不一定要做普世价值认为有意义的事。如果你想发呆,看日落、数星星都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