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年已至,巳巳如意,在刚刚过去的寒假,湖南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子们积极投身于各类实践活动,用脚步丈量世界,以行动书写担当,在不同的领域绽放青春光彩。让我们一同走进他们的实践故事,感受青春的力量!
01
探寻石化基地,促进绿色发展
环工类2402班李弈箫,于2025年1月赴浙江舟山鱼山岛绿色石化基地开展为期一周的研学实践。作为环境监测与分析助理,他深入生产一线,参与大气、废水及海域环境样品的采集与分析,熟练操作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等专业设备,系统整理监测数据,为基地污染防治提供科学支持。在此次寒假社会实践中他丰富了对绿色石化产业的认识,增强了为国家环境保护事业做贡献的信心和决心。
02
扎根基层实践,筑梦家乡建设
环科2201班陈侯睿参加了返家乡之“扬帆计划”政务实习,在安徽省芜湖市石涧镇团委开启了为期一个月的实践。
初到镇团委,她协助收取团费,在过程中学会了如何细致严谨地筛选团员信息。后来,她参与筹备石涧镇青年大学生返乡活动,负责现场签到、拍照和信息写作,深刻体会到基层工作服务群众的价值。此外,她还参加了“以青春之名,赴家乡之约”主题实践活动,明确了未来发展方向。在这次实践活动中,陈侯睿表示,自己不仅获得了技能的提升,更懂得了脚踏实地、服务群众的重要性。

03
跨域共唱,传递祝福
寒假期间,环工2302班廖语发起并策划了一场特别的新年祝福传唱活动,联合全国各大高校的亲朋好友共同录制《大中国》新春视频。来自重庆移通学院、湖南大学等高校的学子积极响应,身着传统节日服饰,在家中或校园录制演唱片段,最终汇聚成一段充满年味的祝福视频。廖语表示,这次实践让她认识到数字化时代下文化传承的新可能——即使相隔千里,互联网仍能凝聚人心,让传统节日焕发新活力。
04
方言筑根,文化寻魂
环工2201班李昕开展了海原县家乡方言传承社会实践。实践前,她制定采访提纲、确定采访对象并查阅资料。实践中,她深入海原县城镇乡村,采访50余位不同年龄段、职业的居民,收集方言词汇、俗语谚语、民间故事等资料,之后对这些内容进行整理分析。
通过实践,李昕发现海原方言与当地地理环境、历史移民、社会风俗紧密相连,它不仅承载着人们的集体记忆和情感,更是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这次实践让她深刻认识到传承家乡方言的重要性,也增强了她传承和弘扬家乡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05
书香伴成长,责任铸青春
环工2302班梁宏宇,在清河市图书馆参加寒假志愿服务。其初衷是践行志愿精神,为社会贡献力量。实践期间,他主要负责图书整理,每天处理约500册图书并协助修复破损书籍;在咨询台服务读者,如协助老年读者借还书、为儿童推荐读物等;还协助举办“寒假读书会”,处理活动中的突发状况。服务中,他面临体力耐力、沟通技巧、应急处理等方面的挑战,通过调整工作方式、学习沟通技巧、参与应急行动得以解决。此次实践让他认识到平凡岗位的不凡价值,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实现了自我成长。他表示未来会继续投身志愿服务,以志愿精神照亮自己和他人的成长道路。

06
赤焰映乌蒙,薪火照征程
环工类2401班吕邹艺星跨越湘黔山水,深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以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为指引,踏上了红色文化传承与生态保护的探访之旅。她依托环境学科特色,对红六军团政治部旧址、七星关烈士陵园展开深度调研,在革命热土上解密精神密码,于历史褶皱中探寻保护之道。活动结束后,她感受到,环境学子不仅是红色基因的解码者,更要成为绿色发展的编程员。在未来,环境学子更要努力提升专业素养,肩负青春中国式现代化的青春担当,用环境科技守护精神坐标,以生态智慧续写信仰华章。
这些实践故事,只是湖大环院学子寒假生活的一个缩影。他们在实践中收获知识、提升能力、奉献社会,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风采。相信在未来,他们会继续在不同的领域发光发热,创造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