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十日,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三下乡”调研团队走进浏阳市永安镇西湖潭村,解码该村从“镇域经济倒数”逆袭为“产业强村”背后的原因。昔日茶山变厂房,村民变股民,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浪潮中,一幅“土地生金、产业兴村、人才回流”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通讯员:黄思睿)

破茧:从茶山到产业园的土地改革
“以前租给茶农几十元一亩,现在每亩年租金8000元,还每五年递增5%!”尚东产业小镇工作人员的介绍让调研团成员惊叹。2017年,作为全国33个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之一,西湖潭村将354.38亩林地“变”为工业用地,开创了“土地入股+企业分红”模式:村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再由合作社与企业协议入市,每亩每年可获5600元分红。如今,一千一百多亩入市土地上,140家家居建材、智能制造企业拔节生长。龙头企业带动完整产业链形成,包装新材、智能家居等三大产业集群让“乡村车间”比肩城市园区。

三下乡调研团队同尚东产业小镇工作人员进行访谈
蝶变:从“靠天吃饭”到“多元增收”
西湖潭村党总支书王和胜向调研团成员们介绍道,西湖潭村在集体建设用地入市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期土地入股分红模式和二期参照国有土地征收价格模式。一期模式中,村民将土地流转至合作社,合作社与商家协议入市,每亩每年8000元,村与村民按三七分成,同时村占商家公司10%股权,获固定分红。这种模式既让村民既能获得稳定的土地收益,又能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二期模式则参照国有土地征收价格,一次性给村民50年土地款,50年后土地仍归村民,保障村民的长远利益。项目落地后,西湖潭村人均年收入从不足万元跃升至6万元,3000余本地岗位让众多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更惊喜的是,土地改革还激活了乡村业态——超市、民宿、物流点如雨后春笋,村民既拿土地分红,又赚务工薪金,还靠物业出租增收。

三下乡团队同西湖潭村村书记进行访谈

王和胜书记向三下乡团队介绍西湖潭村展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