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杨建校,日本九州大学博士毕业,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硕士、博士生导师,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
科研成果
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上发表了40余篇学术论文
授权发明专利3件
多次参加国际、国内的重要学术、行业会议等。
教育背景
2004-2008年,南京林业大学,学士
2008-2011年,南京林业大学,硕士
2012-2016年,日本九州大学,博士
工作经历
2012-2013年,日本九州大学,综合理工学府,实验研究员
2016-2020年,湖南大学,助理教授
2021年至今,湖南大学,副教授
研究方向
高性能碳材料的制备与应用
课题组风采
科研成果
累计承担26项SIT项目,其中重点支持项目1项、国家级9项、省级6项、校级10项。获得SIT项目结题答辩一等奖7项、二等奖4项。本科生发表SCI论文9篇,申请专利1件;本科毕业生荣获校优秀毕业论文7人。
榜样力量
课题组里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子,他们作为榜样激励着每位课题组的成员积极进取,不懈奋斗。这些学生有的已经参加工作,有的在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但他们都愿意回到课题组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和感受。因此榜样的力量就这样传承了下来,鼓舞着每一位成员。
温暖团队
课题组有一本相册记录着每位学生的科研成果、心得体会、人生格言。课题组也会定期举办团建活动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拉近成员们之间的距离。每位即将离开课题组的成员都会收到一个满载着老师和同学们祝福的小礼物。
学生感受
进入杨建校老师课题组是大学时期很关键的一次选择,课题组有很好的朋辈传承,在课题组跟随师兄师姐们学习实验技能,自己也在组会与文献汇报中得到锻炼,有机会负责SIT项目、参与撰写文章、参与双创赛事等,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科研生活,使自己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同时我也想将课题组给予我的温暖和关怀传递下去,帮助更多的学弟学妹们,和大家一起共同学习进步!
——李梦珠
杨建校老师的课题组采用本研结合的培养模式。在他的课题组里,作为本科生的我和师兄师姐学习相关实验操作,培养实验动手能力;跟研究生一样参与组会并做文献调研和汇报;参与大创项目;参与论文和专利的撰写;参与科研材料的撰写等。在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这个由本硕博组成的大课题组,团结互助、薪火相传,在科研的道路上笃行不怠,行稳致远。
——张梦北
你问我答
1、问题:我们了解到您现在是一名班主任,您认为班级建设要从哪方面入手?
回答:我认为班级建设最重要的是和学生多沟通,成为学生的“大朋友”。每年我当班主任的时候,都会和学生一对一地谈心聊天,快速记住每位学生的名字。多花心思拉近与同学们的距离,真心和他们做朋友。
2、问题:很多同学进入大学都会有不适应的情况,作为班主任您是怎么帮助他们的呢?
回答:我认为每位大一新生都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想成为怎样的人?”在进入大学之后,树立目标是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有了目标牵引之后,学生们要找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利用大学这个平台发挥长处,补足短处。
3、问题:对于想尽早加入课题组的大一学生,您有什么意见吗?
回答:我认为大一学生不用太着急加入课题组。大一的主要任务是适应大学生活,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学好基础知识。也要认识新的朋友,建立资源优势。其实什么时候加入课题组,加入哪个课题组都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一颗想要学习的心和对科研的坚持。
4、问题:平时在课题组中您都是怎样推动每个人积极思考、不断尝试的呢?
回答:刚开始,学长学姐们会帮助每位刚进入课题组的学生适应课题组新的学习和生活。之后学生们会学会找文献、读文献、做文献报告。等到他们初步适应课题组的生活后,每位学生都会相对独立地负责一个项目,在独立做项目的过程中他们便会积极思考、不断尝试。
5、问题:对于培养课题组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您有哪些方法和经验呢?
回答:我认为培养学生最重要的就是脚踏实地。任何科研成果都是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作为一名老师我会亲力亲为,手把手地教学生,鼓励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变为现实,多思考多实践,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
6、问题:我们了解到您主要从事高性能碳材料的研究,您认为碳材料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回答:碳材料在各行各业都有很广泛的应用,也是重要的战略材料。如何实现碳材料的工业化和产业化显得尤为重要。我认为碳材料未来的研究会聚焦于原材料基础研究以及如何提高热工装备的性能。传统的碳材料和纳米碳材料的融合,也很有前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