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服务
咨询师说⑨丨情感吸引子真的存在吗​
来源:心理教育培训办 作者:罗帏 时间:2021-06-02 浏览:

或许有不少同学听说过关于依恋模式,恋爱磁场这样的词句,大概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依恋风格,在亲密关系中,自身的依恋类型便会充分的展示出来,有的人会表现为焦虑、回避,有的人则表现出较多的安全感。而“磁场”,原本是物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如果有磁场存在,它便会选择性的吸引一些东西,同时排斥一些东西,这似乎也能够解释人际中的一些现象,比如有的人你一看就觉得很对眼,很想接近,而有的人,你可能会觉得“不是一路的”。所以,这个磁场真的存在吗?

我们知道物体会依据特定的频率产生振动而发声,如果不同物体在同一个频段上振动,便会产生“共鸣”、或者说“共振”现象。我们大脑中的情感之音也会以同样的方式与过去的经验建立活跃的和谐关系。大脑虽然不是由一根根可见的弦线组成的,头颅内也没有能够震动的纤维。但是,在神经系统里,信息会沿着相容的神经网络进行传递。情感的弦一旦被拨动,就会唤起和过去同样的感受和记忆。因为情感发源于我们大脑中的边缘系统,因此,也有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边缘共振。

这篇推文将围绕“边缘共振如何影响我们的恋爱关系”展开。

2021 ·X

在恋爱课堂中,我经常会说到一句话:先修复好的自己,才有机会遇到更好的关系。被动分手的人,或许会非常地执着于想要挽回这段关系,或者是着急想要快速进入下一段关系,以此来平复自己的焦虑感。而在后来的复合或是下一段关系中,却又感到自己在“重蹈覆辙”——重新出现了相似的矛盾,相似的问题。如果你的依恋模式没有改变,你可能总是会在亲密关系中重复一样的困扰。分手,或多或少的会激起人的“焦虑”,对分离的抗议会使得哺乳动物体内的儿茶酚胺水平上升,从而提升警觉。因此,古老的依恋机制也可以让一个人在分手后整夜地盯着天花板,难以入眠。以至于有的时候会被错觉成是因为我太“爱”TA了,所以才会崩溃。如果你有注意过一些分离的情景,或许会发现依恋风格是千姿百态的。当关系的破裂传递出“我被抛弃了”的信号时,有的人开始自卑,觉得自己不好所以不配。有的人感到愤怒,感到不公平甚至想要报复。有的人陷入混乱,一蹶不振。有的人感到焦虑,并开始无休止的纠缠。有的人感到难过,但是能够理解对方,并能够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也有的人好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不想再去回忆和梳理。面对同一个信号,人类被唤起的情绪有共性的成分,也有独特的部分。

这些结果是怎么形成的呢?又是什么,决定了我们的情绪反应模式是这种类型而不是那种类型呢?为什么总是会喜欢上某种类型的人,然后又总是会在关系中遇到一些相似的问题?这不如先从情感记忆的即时选择谈起。通俗的说,快乐的人总会惯性地回忆快乐美好的时光,而忧郁的人则会不知不觉地去回忆失去亲友、遭人遗弃和绝望的时刻;焦虑的人时常想着可能会受到的威胁,偏执狂则特别容易陷入“我必须”的命令场中。假如某一种情感在你脑海中产生特别强烈的冲击,那么其他不相容的网络就会受到压制。大脑边缘系统蕴含着在生命的早期就形成的情感吸引子。掌管着情感世界并指导人际关系的神经系统也在那时候就产生了最初的偏见。假如大脑边缘系统的网络最早经历的是健康的情感互动,那么它所形成的吸引子就会充当可靠的引路人,能够带领人们建立良好的关系。假如从小所经历的爱是不健全的,他的吸引子便会将这段经历记录下来,并迫使他成年后的情感关系模式遵循着此种模式而进行下去。

由于记忆具有非直线型的流动性并遵从赫布机制,最初形成的吸引子会选择性的吸引那些相容的经历,并不断强化相似的感受,而把那些不相容的经历虚化。因此情感基调一旦形成,会越来越稳定,以至于会坚定地认为“就是这样的”,情感回声在大脑的神经网络里所造成的后果包括在某种支配性情绪下的选择性失忆。例如有的人只要出现不愉快的情感,便很难将它们抛到九霄云外,这种感受不但不会像正常情感一样在几分钟内消退,而且还会伴随着其他相似的记忆,在接下来的几天内占据他心灵的全部空间,塞得满满的,让人觉得他们对世间所遭受到的种种苦难几乎都无法承受。这种选择性的失忆也让当事人看不到生活中的其他可能,只是把自己禁锢在其中,任由支配性情绪的埋没。

——————————

赫布机制:心理学家唐纳德·赫布(Donald Hebb)提出的记忆存储方式。

说到这里,情绪模式的形成和小时候的经历密切相关。可以理解为,当神经回路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婴儿在与照顾者的关系互动中获得体验,然后开始建立神经元之间的联结,奠定下基本的情感基调。再后来的经历中,在这个情感基调之上,儿童会选择性的加强对那些类似情感体验的记忆:建立委屈基调的人倾向于认为自己总在受到委屈,建立了快乐基调的人倾向于认为生活充满了乐趣,建立了焦虑基调倾向于感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压力……而当情绪体验特别的单一时,就会出现所谓的偏执,即某种情绪占据了全部心理空间,导致当事人看不到其他的可能。这也是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之一——改变认知,就可能看到不一样的世界。但是改变认知往往并不容易,因为发源于边缘系统的情感未必可以直接由新皮质主导的认知所控制。因此,早年在关系中形成的障碍最好是在关系中去修复。

有的人失恋后,执着于和前任伴侣的关系,并不与其他人交流,典型的:“除了她,我觉得别人都没意思”“我只对她那么上心,说真的,我还从来没有对其他朋友那么上心,包括我的亲人”…当事人越是强调前任伴侣是如此的独一无二,自己对TA是如此的特殊,越是说明当事人的关系模式值得被自己重视,值得进一步探索,需要被修复。这样的错觉让当事人陷入单一的关系中,并把精力全部倾注在这一段关系上,仿佛这一段关系断裂自己就要完蛋了。有过失恋经历并且已经走出来的人,不难发现,当初那个人身上发出的光,只不过是自己眼里的光罢了。世界上没有谁真的是万丈光芒的,自己之所以强烈地感到离不开一个人,也不是因为对方多么的优秀多么的好,而是因为自己需要这段关系,自己有需要被修复的地方没有被自己认识到。准确的说,人们需要关系去维持生活,人与人之间需要建立联结,但并不是说某个人一定要和某个人建立联结。与谁建立联结,这甚至是个随机的过程,只不过我们的经历导致我们可能选择性的被某种类型的人吸引,而不喜欢某种类型的人。

在恋爱课堂中,我也谈到了“世界上不存在现成的、契合度100%的恋人,所以需要我们主动去爱,才有可能和对方一起定制出满意的恋爱关系”。所以一段恋爱关系结束后,好的处理方式不是去纠缠前任或是快速的发展下一段恋爱关系。因为纠缠只会让自己止步不前,放大痛苦。马上发展新恋人只会让自己带着同样的情感模式进入到下一段关系中,重复相似的问题。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是给自己留一段缓冲期,直到能够跳出当局者的局限去审视这段关系,去了解自己的关系模式,并能够看到生活中的其他美好,比如回归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上,回归到被自己忽略的家人、朋友关系中,去感受,去品味。这些所有和他人的关系都有利于我们情绪的修复,也是自己重塑人际关系神经网络、调整情感吸引子的机会。所以,不要拒绝这些机会,试着走出去看看,改变真的会发生。

最后,边缘共振是哺乳类动物在其进化过程中伴随而来的特殊能力,能够帮助哺乳动物探测并理解另一个哺乳动物的情感反应。因此边缘修复(边缘系统的修复),一样可以通过与其他人的边缘共振来实现。也就是说,边缘共振除了可以唤起自身经历中的相似部分,在婴儿早期,这种共振也频繁的发生在两个不同个体之间——照顾者与婴儿之间,通过边缘共振,婴儿调整自己的活动使之与照顾者(通常是母亲)相互协调。这也是为什么当代依恋理论谈到母亲的照顾方式会对孩子的依恋风格产生(几乎)决定性的作用。虽然时光不可倒流,但情感互动还是有机会调整、修复个体的关系模式的,关键是放下执念,愿意尝试。

诚挚邀请你在留言区写下关于依恋模式和恋爱磁场的看法,以及对于边缘共振影响恋爱关系的理解。留言点赞第1名将获赠书籍《爱的起源》。

DC2F6


本期邀请作者:罗帏老师

51E5E


● 咨询经历:

2020年起在湖南大学心理中心担任专职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