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学校双一流建设,促进新闻与传播学院育人水平提升,增进校友企业和学院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合作,新传院新闻专业2000级校友安超先生捐赠100万元设立“安小乙珀美奖学金”。“安小乙珀美奖学金”用于奖励在大学生创新训练(SIT)计划中表现优异的项目团队。
本期,我们采访了“安小乙奖学金”获得者王玺涵。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她的心得分享吧!
王玺涵,广告2001班本科生,中共党员。新闻与传播学院团委副书记,广告2001班班长。她在湖南大学融媒体大赛、湖南大学新闻奖、挑战杯第十五届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湖南省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红枫大学生记者节等屡屡斩获佳绩。她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是国家级一等奖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跨媒介语境下博物馆传播新样态研究》的负责人,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情载孝昌,梦之彼方”湖北孝感支教负责人,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新”火“湘”传宣讲团成员,湖南省芙蓉学子·乡村振兴公益活动“艺路湘西,打通美育最后一公里”团队成员,还是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湘遗蝶梦”成员。
一、
问:你参加创新创业项目的契机是什么?
答:参加SIT是看到身边的学长学姐的优秀项目,产生了自己也想去做的想法。大一时和其他学院的同学进行了很多创新创业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有小小的成果。同时向别人学习如何运营整个团队,怎么处理问题,继而总结出了经验。
二、
问:《跨媒介语境下博物馆传播新样态研究》获得了国家级一等奖的好成绩。请简单介绍一下项目,并谈谈你是如何依次推进并解决“找选题、找队友、找导师”这三个关键问题的呢?
答:我们的项目从传播视角、传播内容、传播方式、传播体系四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策略,为博物馆在新的媒介环境下的发展探索一条兼具可行性与普适性的中国博物馆传播道路。
最开始以做一个国家级SIT项目为目标,然后有侧重地布局整个团队。
在我们的团队里每个人有不同的定位,一起配合。我们的研究方向是传播学、传播产业相关的内容,所以联系了当时传播学的任课老师向志强老师做导师。选题我们用了一个学期不断摸索,想了十几个选题跟导师去聊,老师细致地跟我们分析选题的利弊,引导我们的思路。
真正确定现在的选题“博物馆传播”是因为我本身有文博志愿的经历,认识了很多相关领域的老师,他们提醒我博物馆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领域,所以就确定了这个选题。
三、
问:项目合作总是难免思维碰撞,你是如何协调在团队合作中出现的矛盾的?
答:作为负责人,要理清楚不同的人在团队的分工,每个人要制定好阶段性目标,并做好记录,这样去总结的时候都能够直接抽调资料,既节约时间,提升效率,也避免了矛盾的出现。我们团队每半个月要汇报各自的进度,每一个月要整合一次资料,拍摄的同学也要去做好相应的拍摄前后的资料整理和准备,制定不同阶段的目标去落实。
四、
问:可以分享个人在创新创业实践中印象深刻的故事吗?
答:我印象最深刻是一个下雨的阴冷天,我九点钟就到了博物馆。当时有一位长沙博物馆的老志愿者在做一个特展的讲解,我以为我到的很早了,但现场已经有很多人,大家都全神贯注地听着这样一位老志愿者对展览的讲述,在那个过程中,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当下大家对文化的关注、热爱和尊重。
五、
问:你是如何分配学习和创新创业活动的时间?
答:学习和创新创业活动从来都不是矛盾的,他们更像是一个相互促进的关系。比如你去做一个创新课题,把在课程中学到的一些科研方法结合起来,一举多得。再比如你去进行一些创业尝试,你的专业知识将成为支撑前进的动力,甚至是你在团队里的核心竞争力。落实到日常学习中,提升自己学习效率,利用娱乐时间去做一些有价值的探索。
六、
问:请你谈谈对学弟学妹的寄语和获得“安小乙珀美奖学金”的感悟
答:首先对自身和专业有自信,有很多精彩的现象和理论值得我们去研究。其次,大胆去做!在褒有想象力的同时,付出艰苦的沉潜和持之以恒的努力。最后,真诚对待你的队友!一群人朝着一个目标努力是一件很爽的事情!
几年前,安超学长回到母校做讲座,我作为学生记者负责报道。当时学长提出的“专注、极致、坚韧、顺势”八个字至今让我印象深刻。今年,我有幸获得了“安小乙珀美奖学金”的支持,这是对我过去在学业和创新创业实践中的肯定和鼓励。我将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加扎实的实力,去实践这八个字,发挥自己的潜力,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在此,我要向安超先生表示最深的谢意。我会珍惜这份奖学金,珍惜这份信任和责任,不辜负大家的期望,继续努力,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