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动态
马院:共赴“新”程|听听学长学姐的大学经验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者: 时间:2025-09-05 浏览:

各位马院的新朋友们,新的学期马上开始了,步入湖南大学的校门,在开心激动之余,你是否对大学时光充满期待?一起听听学长学姐的大学经验,让我们共同开启美好、充实的大学生活!

专业学习、学术研究规划建议:

罗厚卿

马理论2201

1.核心课程成绩位列专业第一,GPA3.99/4。

2.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连续2年)、湖南大学“优秀学生标兵”、湖南大学“优秀学生”(连续2年)、湖南大学优秀共青团员。

3.曾在香港中文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进行交流学习。

4.聚焦“反腐败斗争”与“政党理论”两大主题,参与完成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省级重点资助课题,在《信息技术与管理应用》《廉政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4篇,参加湖南省政治学会年会、羊城廉政智库建设论、漓江廉政论坛等学术会议并获奖8次。

5.曾任第一届、第二届湖南大学马院学生会执行主席,第三届湖南大学马院团委副书记、第三期“赫曦计划”成员。曾在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湖南省人社厅等单位进行实习。

...

新生寄语:

大学生活,如穿越于星穹之间的列车,而我们则是驾驶趟列车的开拓者。告别高中时代的应试思维,大学更像一张没有标准答案的星图,需要你亲手绘制自己的“兴趣坐标系”—— 图书馆里泛黄书页间藏着知识的星河,科研工作里生动的文献是探索的星芒,学生工作中忙碌的身影是成长的星迹,每一处都是待你解锁的“新星系”。去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吧:他们可能是在辩论赛上并肩作战的队友,也可能是在自习室里互相鼓励的研友,他们会成为你星途上最温暖的光。同时也要记得做好时间的平衡,别让社团的热闹挤占了专业学习的深耕,也别让科研的专注忽略了生活的温度。一时的迷茫不过是星际航行中的短暂迷雾;别惧低谷,看似的山穷水尽或许正藏着柳暗花明的新航道。大学的意义,本就是在不断探索中认识自我、重塑自我。

严一凡

马理论2401

1.大一第二学期核心课成绩排名第一名,大一学年核心课成绩排名第二名。

2.在期刊《大学》发表论文《“第二个结合”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人本学同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相结合的理论契合研究》;在中国共产党松原市委机关报《松原日报》发表文章《文化传承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道德意涵探究》。

3.在第十六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荣获省级特等奖(省金);参与两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SIT),并获国家级立项。

4.在湖南省第四届“芙蓉学子·乡村振兴”公益计划星火筑溪工作队中任财务负责人。

...

新生寄语:

首先希望学弟学妹在学习生活中要自信积极,除了在专业课上要扎实苦干,也要在一些看似难以触及的领域大胆尝试,比如在论文写作、科研竞赛等方面,要敢于试错,进步与成功就是在一点一点的探索中不断取得的。其次希望学弟学妹们谦虚谨慎,在不断追求进步的道路上保持顺其自然的心态,万不得急于求成被名利熏心,做事要低调严谨,三思而后行,遇事多与同学、老师以及团队中的小伙伴们讨论磋商,追求共同进步。

接着希望学弟学妹们多阅读马恩列毛经典原著,那些习以为常、看似简要的知识背后隐藏着深邃的逻辑推理,其并不是简单的意识形态口号,而是立足于无产阶级立场,基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推演得出的科学理论。

最后送给学弟学妹们两句经典诗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以全力以赴的姿态与顺其自然的心态去开启美好的大学生活!

科研项目、各类竞赛、创新创业等领域:

董明月

马理论2301

1.被知网部级期刊收录论文一篇;反腐败澜湄区域合作论坛会议论文二等奖。

2.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级SIT一项;作为核心成员(排名第二)参与国家级SIT一项学科竞赛: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校级金奖,国家级银奖;挑战杯等赛事奖项若干。

3.北京大学社会调查中心CFPS项目访问员;北京大学社会调查中心ESIEC项目访问员;参与“芙蓉学子·乡村振兴”公益计划。

...

新生寄语:

谈及大学的深度体验,科研与竞赛无疑是锤炼能力、拓展边界的绝佳途径。借此机会,我有几点感悟与大家分享:

第一,兴趣为先,勇于迈出第一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多与老师、学长学姐交流,关注各类通知,从校级、省级项目开始尝试,甚至自己发起一个感兴趣的小课题,关键是勇敢地参与进去。

第二,团队协作,远胜单打独斗。找到志同道合、能力互补的伙伴至关重要。清晰的分工、高效的沟通和共同的目标,是成功团队的基石。在合作中,我们将学会如何倾听、如何协商,这将受益终身。

第三,过程重于结果,注重自身成长。或许项目会失败,竞赛会折戟,但过程中我们习得的文献检索能力、逻辑思维、答辩技巧,乃至抗压能力,远比一纸证书更为珍贵。每一次挫折都是为未来的成功铺路。

大学是一片充满无限可能的天地,也愿每一个人在这里都不被单一的评价体系所定义。希望你们能始终记得自己为何出发,在探索与尝试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看清自己努力的意义。大学意味着选择,也意味着成长——愿你们拥有做出决定的坚定,也能坦然拥抱前行途中可能遇到的挫折。衷心祝愿各位都能度过一段无愧于心、热烈绽放的大学生活!

高珩杰

马理论2401

1.2024学年专业课第一名。

2.十六届“挑战杯”湖南省特等奖;2025“互联网+”湖南省金奖;2025“创青春”湖南省银奖;2025年长沙赛区中国创客获三等奖。

3.主持SIT国家级立项两项;主持芙蓉学子·乡村振兴项目一项;主持学院青马工程项目一项。

4.发表期刊论文2篇,参与全国思政高端论坛等学术会议入会并获奖论文4篇。

5.主持赴湘暑期实践活动,获湘西优秀暑期实践团队、2025年“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高校师生主题社会实践优秀案例。

...

新生寄语:

经验谈不上,更多的应该是一些经历。一是“自我管理”:管理自己的学习、学业、学术;管理自己的时间、生活费、社交;管理自己的衣、食、住、行等等。大学生应该是独立的,所以要做到自我管理。二是“自我学习”:自我学习不是自己学习,其侧重更在于自我导向、自我调控、自我激励的学习能力,这是在大学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培养起来的能力。三是“自我教育”:这是一种深刻的内在享受和自我实现,其重要的进行方式就是每日的日记与自省。此外,要多“读书”。学业和学术的成功不等于学习能力强、学术涵养高、自我修为深。书是以最便捷的方式帮你实现“行万里路”“阅人无数”“高人指路”。学弟学妹们,期待你们在这“奋进、痛苦、激昂、迷茫、青春、热血”的大学生活中绽放自己吧!

国内外交流学习规划建议:

刘奇峰

马理论2201

我于大一暑期参加了为期8天的香港中文大学“人文教育与社会科学”访学项目,学习了“跨文化沟通、影响力的艺术与科学”等课程。项目为全英文授课,交流有一定难度,但在老师们的积极引导与鼓励下,开口说话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在课程中,同学们被分为几个小组,分别完成自己的任务。在团队成员的齐心协力下,我与另一同学代表团队进行英文结业报告,最终顺利完结课程。在香港的几天中,我参观了坐落在山中,如同隐居在深林里的老人的香港中文大学,拜访了“置身海岛”的香港科技大学,也前往香港科学馆、香港展城馆、展露全新面貌的南丰纱厂,感受恢弘盛大的香港城市发展史。一切所历现在回想起来,依旧记忆犹新。如果说有什么事情最值得纪念,那一定是遇见了一群好友。在自由活动时间一起出行、在最终结业报告前一起努力,遇见有趣的人事物一起分享,明明只相处短短五天,却仿佛已经做了一辈子的朋友。友善的人似乎时时刻刻释放着温暖的微波,辐射着身边的人,给人以绵绵不绝的力量。我始终认为“走出去”是重要的,作为个体的自己置身熟悉的共同体中时,往往如同鱼儿在水中生活却从没有在水中的意识一样,感受不到共同体的存在。但当你与其他陌生又特殊的个体产生联系时,不同文化带来的震撼总会让你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自己所处的共同体的特殊性,这使得你尊重其他文化、又对自身更有自信。因此,尽管也许不是对专业知识的直接锻炼,积极参与境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也是很受益的——交一个朋友、看一处风景、迎接一段不同的经历,翻开世界的书,才会更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新生寄语:

1.做一个独立的人:在大学中,你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个体,需要自己安排好自己的生活。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吃好喝好休息好。二要形成自己独立的思考,不要人云亦云,不要一味模仿他人,也不要困扰于他人也许精彩、但终归不属于自己的生活。坚定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为之努力,相信总会收获自己的果实。

2.处理好与同学老师们的关系:要与同学老师们融洽相处,就要时刻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不越界的前提下,与同学朋友们多多交流,有问题也可以向老师们请教。同时,认真对待室友间的关系,寝室的氛围,可以影响一个人整个大学期间的状态。

3.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学业上,有意识地在专业学习中探索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补充阅读相关的论文专著,形成自己的思考;在课程之外,多多参加自己想参加的活动,多多尝试自己想要去做但过去没有机会做的事情,多多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

陈祎诺

马理论2301

曾于2025年7月-8月参与香港中文大学内地高校暑期学院,选修课程为reading nature,内容涉及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在交流期间,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感受港校国际学术氛围,最终完成课程论文一篇并顺利结课。

新生寄语:

迈入大学,你会感受到不同于以往生活的全新体验,会迎来各种挑战和机遇。参与校际间的交流交换是充实自我大学经历的一个特别的渠道。首先,可以关注学校国合处或交流项目官网发布的相关信息,明确项目内容、申报要求、截止申报日期等等。在确认所要申请的项目之后,按时递交报名材料,准备相关事宜。其次,在获得交流资格之后,提前准备行前所需用品并规划行程、住宿等,预先了解当地的社交礼仪和生活习惯。最后,在交流过程中,可以尝试积极参与和表达(如果获得一份外语环境下的交流,将是难得的一次锻炼外语表达的经历),慢慢地感受当地的文化氛围,结交来自各地的同辈朋友。交流交换的门槛并不高,但仍然具备一定的挑战,特别是身处不同的语言文化环境以及需要自己独自应对各类状况。因此,在完成交流项目之后,你能够发现一个全新的、成长过后的自己。

综合能力提升培训(如外语学习,学生干部等):

秦冰

马理论2301

1.优秀学生荣誉称号。

2.优秀二等奖学金。

3.全国大学生武术散打锦标赛53kg第5名。

4.湖南省武术大赛52kg第一名。

5.团体心理情景剧连续两年一等奖。

...

新生寄语: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见字暖,知道你们刚拎着行李进校园时,大概率和我当年一样——看着公告栏里的社团海报会慌,对着课表上的陌生课程会懵,甚至连去食堂选哪个窗口都要纠结半天。作为一个既捧着二等奖学金证书,也攥过散打比赛护具;既组织过几百人的迎新晚会,也蹲在支教基地陪孩子画画的学姐,想把藏在我这些经历里的“小教训”和“小庆幸”,慢慢说给你们听。

1. 学习:别把“助教笔记”里的秘密当小事

我曾做过课程助教,帮老师整理作业时发现一个规律:那些期末成绩拔尖的同学,笔记里从来不是照搬PPT,而是记着“老师举例时提到的某本书”“小组讨论时某某的观点”——这些“课堂边角料”,反而成了他们答题时的加分项。

所以别信“大学学习靠考前突击”:我能拿到优秀学生和二等奖学金,从不是期末熬几个大夜,而是每天花20分钟复盘当天的课,作业绝不拖到截止日前一天;遇到不懂的知识点,就像我当年追着老师问“这个理论在现在的社会案例”那样,别怕“打扰”,教授们其实很喜欢爱较真的学生。

对了,别把“学习”只框在专业课里——我在招生志愿者协会设计小红书头像,我重拾了绘画技能,后来这份“自学技能”又帮我在青年媒体中心站稳了脚。大学的学习,从来都是“有用没用,先学了再说”。

2. 社团与工作:别当“搬桌子的人”,要当“记下来的人”

你们看我简历里写着“学生会活动部部长”“迎新总负责”,我也是从小事干起的。但每次干完,我都会记“通知新生集合时,发群接龙比单独喊效率高”——这些“小事笔记”,后来成了我从组长做到总负责的“底气”。

选社团别贪多,像我同时管着散打队散打社和肢体竞技联合协会,不是因为我“能扛”,而是这都是我真的爱:练散打时对着沙袋踢到脚肿也愿意,去打国家大学生比赛时,哪怕凌晨5点赶飞机也兴奋。如果只是为了“简历好看”报七八个社团,最后只会像我身边有人那样,既没学好习,也没在社团里留下一点痕迹。

还有个小提醒:当我做迎新班助时,最心疼那些硬扛的学弟妹——有个新生明明组织活动时出了小差错,却不敢说,一直道歉。其实真的不用怕搞砸,我开会时忘过词,笑着说“大家等我捋捋”,反而没人怪我。该求助时求助,才是真的聪明。

3. 兴趣:别让“散打护具”和“设计笔”变成二选一

很多人看我练散打,拿过全国赛第5、省赛第1,又做设计、画海报,会问“你怎么能兼顾‘硬’和‘软’?”其实答案很简单:我练散打时,会特意观察队员的动作姿态,这些“力量感”后来成了我设计ip形象时的灵感;而画海报时培养的“细节感”,又让我带散打队训练时,能注意到队员握拳姿势的小偏差。

所以别把兴趣框在“女生该做什么”里:我刚开始练散打时,有人说“你这么温柔,练这个干嘛”,但当我站在省赛领奖台上时,才明白“温柔”和“能打”从来不是反义词。找到一个能让你“投入进去就忘了时间”的事,无论是拼乐高、写文案还是像我一样打拳,它都会成为你大学最棒的“情绪出口”。

4. 慢慢来:我也有过“志愿服穿反”的时刻

我累计了140多小时志愿时长,去永州支教时,第一次给问题少年上课,紧张到把志愿服的前后穿反了;第一次带散打队比赛,因为忘了检查护具,差点让队员受伤——这些“糗事”,现在想起来反而踏实。

所以别逼自己“刚入学就要发光”:你可以像我当年那样,第一学期只报一个社团,只认真听好专业课,甚至偶尔窝在宿舍看一下午剧。大学不是“打卡比赛”,允许自己“试错”,允许自己“进度慢”,就像我练散打从“踢不准沙袋”到“省赛第一”,用了整整两年——那些看起来“一下子就成”的事,背后都是“慢慢来”的坚持。

最后想跟你们说:我所有的经历里,最珍贵的不是那些证书和名次,而是练散打时队友递过来的一瓶水,支教时孩子塞给我的半块糖,做迎新总负责时学弟妹说“学姐,有你在我们不怕”。大学最重要的,从来不是“活成简历上的完美样子”,而是你能在这段时光里,慢慢找到“温柔但有力量”的自己——就像现在的我,既能站在赛场打拳,也能坐下来给你们写这些暖乎乎的话。

慢慢来,学姐在校园里的散打馆、图书馆,或者某个志愿活动现场,等着遇见闪闪发光的你们。

葛琬滢

马理论2401

1.马克思主义学院活动部成员、湖南大学国旗护卫队成员、“优秀志愿者”。

2.暑期赴河南驻马店展开支教,所在团队撰写的新闻稿和所收集的研究报告被中国青年网录用。

3.参演湖南大学2025年5·25健康文化节心理情景剧,所在团队作品取得一等奖。

4.大学生科研创新实践项目获得校级立项;参与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科生创新能力提升工程立项项目。

5.参与第十五届全国思想政治教育高端论坛暨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力与教育强国学术研讨会。

...

新生寄语:

人生有一万种可能,而最重要的永远是勇敢地迈出第一步。大学更是一个广阔而包容的“试错场”,它以其丰富的资源与自由的环境,为你提供了探索自我与世界的无限可能。请坚定地跳出心灵的舒适区,去尝试一门与你专业毫无关联却令你兴趣盎然的选修课,让思维的边界在交叉学科中悄然拓宽;去加入一个你从未接触过的社团,在集体协作与角色体验中重新认识自己的热情与能力;去主动挑战一项你认为自己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无论是学术竞赛、公益项目还是独立研究,在突破自我设限的过程中积累真正的信心;甚至,主动去结识一群背景各异、观点新奇的朋友,倾听他们的故事与思考,让差异成为启发而非隔阂。不要害怕失败与尴尬,每一次尝试无论成功与否,都是对未来人生道路的一次宝贵勘探,都是在为你的人生地图标注出更清晰的方向与更丰富的细节。青春的珍贵,不仅在于其短暂,更在于其所蕴含的旺盛生命力与无数待书写的篇章。请相信,年轻的无限可能,正孕育在每一次大胆的“试一试”之中,而大学,正是这段探索之旅最理想的起点。

叶阳瑾

马理论2401

1.湖南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第十二届志愿者管理中心成员、湖南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第十三届中心负责人。

2.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会调研部成员。

3.参与朋辈招生宣传活动,所在小组获得“湖南大学2025年优秀朋辈招生宣传组”的称号,个人荣获“湖南大学2025年朋辈招生优秀个人”。

4.在“希望树”乡村振兴公益主题环保活动——关爱留守儿童捐赠图书计划湖南大学高校专场活动中,荣获“优秀志愿者”称号。

5.暑期参加无锡市高新区(新吴区)政务实习,多篇信息材料被省市级机关采纳录用。

...

新生寄语:

大学是连接理论与现实的重要桥梁。尤其对我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同学来说,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尤为重要,既要读好“有字之书”,也要读好“无字之书”。对此,我有两点经验之谈:

一是,要学会在多元尝试中找到自己的成长节奏。大学给予了我们无数尝试的机会,但如何平衡选择、找到自己的节奏至关重要。回顾我的一年,从青年志愿者协会到学生会调研部,再到参与招生宣传和政务实习,我逐渐学会在多元角色中聚焦成长主线。我的建议是:大一阶段不妨多尝试,但要有意识地将经历串联起来,不必追求数量的堆砌,而应注重经历的深度与自我提升的关联性。

二是,要从“参与者”逐渐转变为“设计者”。在学生会做调研时,我尝试着不只完成数据收集,更主动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因、提出可行性建议;在政务实习中,我也努力将专业所学融入材料撰写,站在领导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最终多篇信息被省市级机关采纳。在每一次实践中,不仅要有问题意识,发现实践中的问题,更要站在更高角度思考“为什么做”“如何做得更好”,而不是仅仅满足于完成任务。

大学四年是一段充满可能性的旅程,愿你们既能深耕理论、慎思明辨,也能脚踏实地、投身实践。在湖大马院,你们将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是观察世界的眼光和推动改变的能力。期待你们在这里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故事!

版权所有:湖南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人民武装部)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大学      邮编:410082      邮箱:xgb@hnu.edu.cn
版权所有:湖南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人民武装部)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大学
邮编:410082     邮箱:xgb@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