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好,谷雨试新铛,椒园异种分辽蓟,石鼎连枝贩霍英,活火带云烹。”这是清人姚兴泉《龙眠杂忆》中对桐城小花茶的描述。采茶时,山崖兰花盛开,兰花香沁入茶中,似沉醉山与杯中,因而得名“桐城小花”茶。“桐城小花”茶,创制于明代,据历史记载,明朝时期,“桐城小花”是与顾渚、蒙顶并称的顶级贡品,时称椒园茶,主产区位于龙眠山,自明迄今,拥有五百余年产制历史。2018年,我国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准对“桐城小花”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开启了“桐城小花”发展的新篇章。
追随着古韵茶香,怀揣着对故土的眷恋与憧憬,湖南大学金融学子走进桐城市龙眠街道龙眠村,探索“普惠金融助力茶产业的机制。
在实地走进桐城茶乡之前,为了了解“金融助农”的普及程度,在7月22号小组成员制作并发布了相关问卷进行调查,截止7月31号,共收到134份问卷,我们将人群分为大学生、社会人士和农民三部分。在针对大学生与社会人士关于普惠金融的各项问题中,小组成员发现这两类人群对“金融助农”的了解程度普遍偏低,大多停留在听过、知道的层面上,并未深刻了解;或是有过农村经历,但是却没有深入走进农村。但是,小组成员发现农民关于“普惠金融”的各项了解、认识、感受都深刻许多。普惠金融真正让农民感受到了生活的变化,乡村振兴让生活在农村的农民真切地感受到了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小组成员也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与社会各界人士线上交流调查,这些都为他们接下来的实地走访做了良好的铺垫。
清晨,见到龙眠茶山的雾,似有形而又无形,朦朦胧胧的飘渺于文人的诗篇间,不禁想起许浩的那句“山尽山复起,宛若龙眠形”,又倏忽间想起隐居于此的宋画第一人李公麟老者。“自古香茗出深山,好山好水出好茶”,龙眠山海拔400-1047米,年平均气温16℃,年平均降水量1200毫米,峰高谷深,云雾缭绕,漫射光丰富,昼夜温差大,野生兰花充盈山坡,拥有茶叶生长的绝佳自然环境。无论是《桐城风物记》还是《共产党人刘少奇》都夸赞小花茶“品不减于龙井”。龙眠山茶树漫山遍野,仅盘龙地专业合作社年产茶叶就4000余斤,全村每年产茶约八万斤。底蕴与品质兼具,这更激起我们对它如今的发展情况一探究竟的兴趣。
7月29日上午,小组成员来到了桐城市龙眠街道龙眠村委员会(由于成员地域分散,应疫情防控要求,线下拜访由队长一人完成),还未进门,一行人就被桐城农商银行立的牌子吸引了,“金农信e家”和“惠农服务室”都让我们想一探究竟。刚刚踏上门阶,党群服务中心展示的多个牌子“龙眠村总支委员会”“桐城市龙眠街道龙眠村民委员会”和“龙眠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赫然彰显着龙眠村支部、村委与合作社高度的一体化。带着期待和好奇,小组成员走进服务中心,咨询村书记吴其根同志和一位工作人员。在不到一个小时的交流中,干部们就向小组成员介绍了龙眠村正在受益的金融政策、“村社合一”制度和未来茶产业发展的方向。驻村三十年,书记吴其根同志一直不忘初心,为老百姓办实事,在平易近人的交谈中,我们仍能感受到他的满腔热忱。茶香四溢,离不开这些呕心沥血的村干部们。
离开村委会,沿着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小组成员惊喜地发现了许多茶厂。道路旁尽是绿油油的茶树,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最终,小组成员来到了安徽省妇女创业扶持转移资金项目——桐城市盘龙地茶叶专业合作社。2018年,戴青青牵头五户居家妇女创立了这个合作社,现如今已经是一个年销售额达一百多万元,集茶叶种植、精深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在这里小组成员了解到,基地通过茶树优良品种、标准化加工技术推广和培训,带动龙眠村100余户农户采用无性系良种全面改造老茶园和开发新茶园,人均纯收入增收1500元每亩,帮助30余户贫困人口致富。茶香四溢,离不开这样的村民一心,共同富裕。
7月30日上午,小组成员来到了桐城市农商银行,了解到了一些更具体的金融惠农政策。金农信e贷,消除了贫困户担保难的问题,让贷款不再等待;产业扶贫贷款,支持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普惠贷,普惠大众,轻松易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解决农民后顾之忧,放飞孩子们的梦想……茶香四溢,离不开银行的大力支持。
7月30日下午,小组成员来到了一家“桐城小花”专卖店,无论是“认准小花商标,选购高山茶茗”的对联、还是“发展茶叶经济,做大小花品牌”的对联,都反映出农户对于桐城小花的自信与期待。在了解的这些情况中,最令我们欣喜的是包装的日益精美与品牌意识的日益增强。相信在未来,这品不减于龙井的桐城小花茶香能够飘向更远的地方。
五百年茶文化,昔日今朝共传扬!小小绿尖,遇水承叶,一杯清茗沁人心肠。想起采茶戏里的一句歌词“人就像茶,得受得了高温熬,叶片从浮到沉由卷至舒,艰辛知多少”,这大山里淳朴的茶农们,兢兢业业的村干部们,精益求精的个体户们,一路走来,如同这茶叶般,虽坎坷但终有收获的喜悦。龙眠峰叠翠,碾玉茶飘香,愿这承载着悠悠历史文明与村民殷切希望的桐城小花茶能够闯出一片新天地。
责任编辑:刘宝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