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距今约5300年至4300年,其核心遗址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展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高度文明。良渚人凭借长江下游地区温暖湿润的气候、丰富的降雨量以及密布的湖塘与河流,不仅成功掌握了稻作农业技术,还逐步构建起了一套成熟的农耕体系。良渚文化的水利灌溉系统是其辉煌农业成就的重要标志,良渚人在广阔的平原上精心构筑了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这些工程不仅服务于农业灌溉,还兼具防洪排涝的重要功能。即使现在,良渚文化亦闪耀着不灭的光芒,为现代农业技术的革新与发展提供着先民的古老智慧与启示。
为了学习良渚农耕文化的卓越智慧,并研究借鉴其在水利与土地管理方面的优秀经验,本项目回归良渚,旨在通过实践探索良渚的土地系统与农耕生活价值,找到提升现代农业生产效率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信息誊撰 竞插新苗
七月初,杭州乡里依旧阴雨绵绵。在渐晓的天光中,智美乡村新青年小队开始了对农场新的探索。清晨,小队队员们分为三组,分别对农场南边、东边及可食用地景进行了农作物信息数字化采集,将每一块土地上的植物都进行了详细的信息记录,便于后期数字“耕趣”地图中农作物数字模型的生成。
队员们在农场各个区块进行农作物信息数字化采集
下午,成员们在农场主人的指导下下田补秧,亲身体验传统农耕。
耕织图(插秧)
放眼望去,一排排整齐的秧苗是乡里共生生态农场的无价之宝,水田所用泥土均无农药残留,水稻的种植生长遵循自然农法。稻田的淤泥上有一层清亮的水,映出天上层层的积雨云与小队成员们劳作的身影。
小小的秧苗
机器插过的稻田容易出现漏苗的情况,因此人工补秧是水田里不可或缺的一步。脱下鞋袜、穿上雨衣,成员们踩进水田的泥土里,学习着从一把秧苗中摘出适当的数量,然后以适当的力度将它们插入淤泥中。当地村民为大家演示了座插和钳插两种手法,大家深一步浅一步地在细雨中前行,重复弯腰、插苗、站起、前进的动作。身下淤泥深至小腿,如何保持平衡是不小的考验。在插完一丛又一丛秧苗后,队员们逐渐掌握技巧,动作也逐渐娴熟。
机器插秧后需要补秧的稻田
与此同时,岸上的伙伴们通过直播记录下大家的辛勤劳作,借助互联网直播的影响力,“围观大学生插秧”的标题迅速让直播间涌入了不少好奇的观众围观,直播的成员详细介绍了良渚的水稻文化,顺便也宣传了本次三下乡的主题及活动安排和乡里共生生态农场的介绍,直播间的观众也十分热情地互动点赞,甚至有纠正成员们插秧动作的,线上线下一片快乐祥和,队员们也越发工作起劲了。
深入长满浮萍的深水区后,大家终于补完地里的空隙,一步步到达了田野的另一头。回望出发处,满身泥点与满头汗水在心中种下成就感,一排排挺立的秧苗将会带着今日的收获茁壮成长。
补完秧苗后整齐的水稻田
对大多数队员而言,下地插秧是前所未有的体验,大家对此有各自的心得:
吕奕诺:在做毕设的过程中发现我对插秧这件事情一点也不了解,所以涉及到细节之处也不是很清楚,现在终于可以自己来感受一下。亲自体验后,发现插秧真的不像想象中那么容易。在我看到的资料和视频中,插秧看起来很轻松很快速,实际上自己在插秧时,腿会陷在泥里很难拔出来,秧苗插下去容易倒,走动时也会把秧苗带倒。经过实践之后才发现,原来种地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在农业设计方面,我还欠缺许多亲身实践后才能补足的经验。
任嘉:今天体验插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之前从来没有下过地,今天的插秧体验让我有了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通过这次体验,我深刻体会到日常锻炼的重要性,好的体格不仅有助于从事农活,增强体质才能更好地投入各项活动,为大家服务。同时,我也体会到了人在田野中的作用。一个农民可以补上许多秧苗,让稻田中的禾苗很整齐地生长,这是从很久以前开始我们的祖先在土地上做的,也是我们现在在做的。可能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农业文化的传承。
卢一心:给今天的体验起个名字,就叫“摇摇晃晃的人间”,这个标题与一部关于诗人余秀华的纪录片同名。早上,我们在南边的田地里收集植物信息,泥土因为雨水变得柔软,走在上面感觉摇摇晃晃。下午插秧,更是如此。走在水田里,深一脚浅一脚,完全是一种摇摇晃晃的状态。让我印象格外深刻的是,浮萍上的一只普通蜘蛛,在水面上蹦跳自如,仿佛如履平地,与狼狈的我形成鲜明对比。这让我感受到自然的淳朴与神奇,在我摇摇晃晃的观察中,自然慷慨地展示着它的力量与美丽。
孙圣博:下午去插秧的体验非常累但是很有收获。秧苗还需要筛选,黄色的缺乏活力,需要丢掉,绿色的则可以插入泥土中。然而,绿色的秧苗也不一定是好的,有些甚至会在插入过程中折断。由于下雨,田里最深处的地方积水很深,秧苗都被完全淹没了。这种情况下插秧变得更加困难,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姿势和步伐,才能确保秧苗能够稳稳地插入泥土中。回来之后,我问为什么田里的水有深有浅,才知道水稻田的高度并不是一致的。水稻田的中间较高,但是四周较低,这样可以让水自然地流出去。这朴实的古老智慧让我深受震撼。
胡哲:作为北方人,我对水田并不熟悉,我发现里面除了有正常的土以外,应该还有一些淤泥,看起来并不适合植物生长,走在水田间的时候,我非常惊讶,这样的地方竟然能够长出作物。而且还能能种植出这么一大片绿油油的水稻,感觉十分奇妙。插秧的时候田里有好多水,但收割的时候却是没有水的,我后来了解到这是良渚人民延续至今的水利系统起作用的结果。这让我对良渚文化中水利系统的巧妙有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李慧心:在插秧的过程中,我身边的同学埋头努力,快速而高效地插着秧苗,一路领先,而我还在田地的后方挣扎。浮萍密布,视野模糊,插下去的秧苗倒与不倒已经难以分辨。尽管肉体已经疲惫不堪,但精神的自尊却让我无法示弱,于是我越插越快,一路向前。结束回到宿舍后,我整个人都如同行尸走肉,只有暴风吸入今天晚餐时有一丝活气。插秧的体验非常劳累,但也异常充实。我深刻体会到了农耕生活的艰辛,并对田地上耕作不辍的人们感到由衷地敬佩。
刘征尘:插秧苗的经历,对我而言,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深刻的体验。开始时,我显得笨拙,不是扯下太少就是扯下太多,看到队友们的整齐排列,我感到自己的笨拙与无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找到了节奏,秧苗也插得越来越直。尽管最后发现自己所插的秧苗对整个稻田来说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这份经历让我体会到了农业劳动的辛苦,也让我更加珍惜现代农业机械带来的便利。它们不仅减轻了我们的负担,更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高效。这份体验,让我对农业现代化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期待。
冷美言:插秧的时候赤脚进入水田,这是我第一次零距离地和土地接触。我能感受到田里的泥从我的脚趾缝间挤出,很奇妙,凉凉的滑滑的还夹杂着一些枝条。接下来插秧时我走的每一步我都能感受到土地对我的脚的吸附,土地好像在试图挽留我,我也真正感受到了自然的神奇。在这一刻,我似乎和土地建立起了一种难以言喻但又真实存在的奇妙联系。
霍堂祥:最早下田插秧还是在小学前,印象已经模糊了许多,当双脚再次插进这片供养万物生长的土地,思绪与我的记忆再次产生了联结:农村里的黑瓦土房、被烈日炙烤的田埂、随风摆动的滚滚麦浪似乎重新浮现在眼前。伫立在水田里,思绪被拉回到过去,思想在探索着未来:在农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传统农耕给人带来的独特感受该如何传递?古老的农耕文化又该如何跟上发展的步伐?
今天的一日三餐依旧由队员们亲自下厨,晚饭后大家聚在一起,与老师和伙伴们分享感想与收获。一天的劳作让队员们对乡里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期待大家在剩下的日子里也有丰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