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服务
咨询师说⑤ | 学会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来源:心理教育培训办 作者:戴莉 时间:2021-06-02 浏览:

前言

我一直在酝酿着要写一篇关于心理咨询的科普,尤其在某些时刻,这样的冲动会格外明显。

比如说:

4月21日我担任心理情景剧演员选拔大赛的评审,其中一位评委老师和想争取“咨询师”气质角色的女演员在对话:

Q: 评委老师:你有接受过心理咨询吗?你认为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咨询与你的辅导员老师谈话有什么区别?

A: 女演员的回答大致是:我有接受过半个月的心理咨询,每次半小时,随时可以跟咨询师聊天,我觉得咨询师都是有套路的。

大概是我从学心理学专业到现在已经十一年的经历,接触了太多对于心理学包括心理咨询在内的常见误解,已经足够让我在听到这番对话时表面上无动于衷,可我知道我内心依然有无奈的叹息声。

・什么时候我们会去做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师到底在这个咨询过程中在做什么?

我听到过一些答案:

“我就坐在那里讲啊讲,咨询师好像也就一直听啊听,然后五十分钟就过去了,时间过得好快啊”

“我在倒我心里的垃圾,咨询师就是个垃圾桶吧”

我挺欣赏这个“倒垃圾”和“垃圾桶”的比喻的,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无可避免地会产生垃圾,身体也会新陈代谢。而那些我们“无法忍受的心理状态”就像我们的心理垃圾,一开始我们会努力地去用自身的能量去容纳去适应去代谢,有的人在代谢的输入和输出中找到了平衡,有的人则一天一天地积压着,无法消化,需要找个人帮忙倒一倒。

几乎所有前来心理咨询的人都可能因为他们意识层面或者无意识层面当中有着“无法忍受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强烈而持久,甚至让人崩溃。精神分析师比昂提出,心理咨询师要做一个容器。心理咨询的过程则有点像一个心理咨询师接住了来访者“无法忍受的心理状态”,帮助消化帮助代谢,再返回给来访者的过程。容器理论认为,即使是一种无法被自我消化的心理能量,仍然是有机会被他人的心理所忍受和消化的。而心理咨询的作用则是通过让来访者在容器中被充分地看到,被充分地抱持,去增进一个人对自身“无法忍受的心理状态”的探索和整合,而获得自我的成长。

现实的困境是,当我们想求助咨询时,我们不仅仅只想找一个容器。我们有还想找一个合适自己的容器。

现实的窘境是,不光是我们想找一个合适的容器太难了,现在容器都快预约不上了。

就社会层面来说,长期以来,国内的精神心理服务资源原本就匮乏。

截至2015年,全国精神卫生机构2936家,其中精神专科医院约占42%;全国实际开放精神专科病床433090张,每万人约3.15张;每十万人精神科执业(助理)医师2.19名,护士5.51名,均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而与精神心理服务资源匮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巨大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这种需求量有多大呢?以抑郁症、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的时点患病率为例,抑郁症为2%(男性1%-2%,女性2%-3%),双相障碍为1%,精神分裂症为1%,也就是说,普通人群每25人就有一人目前正在患病【1】。

就学校心理中心来说,在高校集中的北京,有的知名学府学生预约咨询可能排队从学期初到学期末,学生预约个体咨询排队两个月也是经常有的现象。目前,学校的心理中心也进入了一个咨询预约需要排队等待的高峰时间段。就在我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有学院的老师联系我“吐槽”约某知名医院的心理门诊,不仅挂号费贵还约不上号,挂号费的价格范围最低78,大部分150,高的则达到1000,还处于排队状态。

在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供需关系如此不平衡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学会做自己的心理医生,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一种需要。

・学会做自己的心理医生,我们需要对一下两个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01

要做自己的心理医生,那我们如何对自身的精神心理健康状态进行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可以借助一些心理健康自评量表、精神心理症状自评筛查工具,如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睡眠自测量表等。这些量表学校心理中心都可以免费提供并给出评估报告,但不管是自评量表还是专业人员使用的他评量表,评定结果都只能提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疾病的唯一依据。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确切的精神心理疾病诊断,必须经由具有资质的精神科医生在详细的病史询问、精神状况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之后才能作出。心理咨询师没有诊断权,也没有心理治疗的资质。

对于我们来说,相比心理健康自评量表来说,更重要的提高心理保健意识、提高自我心理防护水平。因此我们要主动维护心理健康,不是等有了心理健康问题之后被动地扛着,而是积极预防,做提升自身心理素质的基础工作。一是要正确地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课程、听相关讲座或者阅读心理自助类书籍,获得一些心理保健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谈“心理问题“四个字色变,当然也有同学有“医学生综合征”,看到哪个诊断病症的标准条件有一些症状就立马跟自身状态联系起来,怀疑自己有抑郁症、强迫症,由此产生一些对自身心理状况的焦虑情绪。事实上,每个人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都会遇到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困难,让我们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症状,这些症状可能是我们保护自己的一种方式,是我们的内心在提醒我们关爱自己的心理健康。当我们对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得越多,也就越能掌握自我调节的方式,对自身的消极体验也会有更高的接受度。

02

我曾有过医院的诊断,如果要做自己的心理医生,那我们如何正确看待服用药物和心理咨询呢?

在临床上,医生对于已经确诊的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常常会建议采取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办法来进行治疗。虽然使用什么药物以及怎么服用、何时停药要严格遵医嘱,但是对于药物对你是否有益这个问题,你需要和医生进行详细的讨论,当你和医生共同决定精神治疗药物是否适合你的时候,有这样几个因素需要考虑:

1.诊断的情况如何?为什么医生要建议使用药物治疗?你希望缓解什么症状,需要多长时间?

2.一定要遵照医嘱吃药,但当你不巧错过了一次该怎么办?

3.常见的副作用有哪些(常规的或预期的反应),将会持续多久?要知道可能的副作用(比如皮疹、严重头痛、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等),以及你应该做什么。

4.需不需要做初期和中期的用药试验(一般用来排除其他用药问题,并确定一个适合你的用药剂量)?

5.你的用药疗程需要多长时间?停止用药或逐步减少药量要注意什么?

6.对你的日常活动或饮食有何限制?

7.接下来还需要再来开药和进行新一轮疗程吗?

请记住:医患之间这种彼此信任、互相尊重、公开交流的关系,是治疗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药物对于治疗情绪或心理痛苦并没有神奇的魔力,最有效的治疗是咨询辅导与用药同时进行。

心理咨询同样是如此,来访者和咨询师安全信任的关系,本身对来访者来说就存在着治愈的意义。

读完此文,如果你有什么想法或者感受,可以在下方留言区跟我们交流互动,也可以参与咨询师说栏目的问卷星收集(见上方)。我们将整理你的来信,邀请咨询师回复。

参考书籍:

1. 《理解才能更好地陪伴:抑郁、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患者家庭陪伴指南》

2. 《大学生心理健康》


【咨询师说栏目】将在每期咨询师说中推荐一本心理读物,本期咨询师给同学们推荐的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12502E12502E

转发本文到朋友圈集赞,截止4月30日12:00前将截图发至麓小心QQ: 3027906695,我们将为朋友圈点赞数第一名的同学送上此书。

328F2


本期邀请作者:戴莉老师

●咨询师擅长咨询领域:

自我认识、人际认知、亲密关系

●咨询经历:

2014-2017年先后在北京几所高校心理中心担任兼职心理咨询师,2017年起在湖南大学心理中心担任专职心理咨询师。

接受过精神动力学、家庭治疗、认知行为疗法、人本主义、短期焦点解决、箱庭疗法(沙盘游戏)等心理咨询流派的系统培训。

●寄语:

人都有成长的愿望,会一直愿意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责编 | 戴 莉

文案 | 戴 莉

编辑 | 钟吕婷


版权所有:湖南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人民武装部)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大学      邮编:410082      邮箱:xgb@hnu.edu.cn
版权所有:湖南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人民武装部)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大学
邮编:410082     邮箱:xgb@h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