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湖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三下乡“湖蝶”团队来到白水洞村,对花瑶文化和乡村振兴现况进行调研。团队由十二位同学组成,由工商管理学院汪忠教授、湖南大学驻白水洞村第一书记康添慧进行指导。

白水洞村位于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是湖南大学对口帮扶单位。2018年,白水洞村整村退出贫困村行列,并入选“湖南省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湖南省文化和旅游扶贫示范村”。脱贫三年后的今天,白水洞村的乡村振兴成果及文化发展现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基于丰富的花瑶文化内涵,“湖蝶”团队来到当地调研,为乡村振兴成果巩固奉献才力。
团队成员广泛了解、积极规划,出发前进行了多次线上线下会议,经讨论明确了团队主题和活动形式。在管理层面上,成立财务组进行财务管理;在活动层面上,成立报告组、视频组、采访组、宣传组对团队各项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到达白水洞村后,在汪忠老师指导下,团队立刻与白水洞村旅游协会会长李修祥先生对接和沟通,初步了解白水洞村的基本情况;积极与当地指导老师康添慧书记联系,系统了解了白水洞村的发展现况和湖南大学做出的贡献与成果,并在康书记指导下优化了各项工作。

作为当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瑶挑花的发展与传承现状如何?与其他文化是否有沟通交流?为了探究这些问题,团队深入乡村,对村民中的瑶族妇女进行了大量的采访。一丝一缕、一针一线,在她们的诉说中,成员感受到了花瑶村民对挑花质朴而深厚的感情,以及对青年不喜挑花、传承后继无人的担忧;在“瑶山工艺”文创基地,负责人戴田生给团队介绍了挑花的文创产品,雨伞、围巾等产品上的挑花图案,是花瑶挑花冲破传统载体、走向现代融合的最好诠释;在“中国花瑶米兰植染”工坊,邹柳兰女士受到花瑶挑花文化的深刻影响,怀揣着丰富花瑶文化的初心学习植染、建立工坊,用坚守为花瑶添上一抹青花篮。“我喜欢,我就会一直做下去。”团队还偶遇前来学习交流的南华大学“压花宣讲团”,与南华大学师生进行了亲切交谈。挑花和压花在白水洞村碰撞、交流,彰显了花瑶文化巨大的吸引力和包容性。
调研过程中,团队发现青年对花瑶文化了解不够,当地宣传方式也较为单一,许多新奇优秀的文创产品难以为人所知。对于这些问题,团队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探索。为了扩大宣传,采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直播形式,首先对当地一周一度的篝火晚会进行直播,吸引了许多关注;在湖南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团队成员走进直播间,换上花瑶传统服饰,化身网络主播为花瑶文创“带货”;为了扩展花瑶植染的销售路径,团队成员为米兰植染建立了淘宝店,自己担任模特、摄影,自己选景与摆型,从开店到上货,从接单到物流,成员们细致耐心地教授邹女士开店操作,收获了邹女士对团队的真诚感谢;团队还基于花瑶挑花创作了花瑶爱情故事,拍摄了微电影《花瑶的后裔》,以生动唯美的形式展现了当代年轻人传承花瑶挑花的责任意识与担当精神。

以文化促进振兴,以振兴发扬文化。“湖蝶”团队用实践证明,脱贫后的白水洞村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潜力。在各方努力下,白水洞村的明天一定更好,花瑶传承变得越来越厚重,乡村振兴的成果也必将更加丰硕。
责编:刘宝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