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湖南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实赣家”调研团队来到江西省宜春市温汤镇水口村村委会,前来拜访在这里扎根二十载的村委书记刘平华。

沿着修缮平整的道路,团队成员来到了群山环抱的水口村。家家民宿楼房鳞次栉比,处处农家小院宽阔敞亮,条条阡陌交通交错纵横,片片翠岚绕雾清新明丽。依靠极高的森林覆盖率和富硒山泉水,水口村的民宿与农家乐新旧交替、蒸蒸日上。
这样的场面曾经是刘书记所无法想象的。2000年前后,水口村发展缓慢,就业问题显著,青壮年人口大量流失,一度成了“空心村”。“当时村里不到一百户人,村民大会只能来二三十个人。人都走空了。”刘书记说。
2002年,刘书记作为当时村里为数不多的年轻人,担任起水口村村委书记这一职位,一干就是21年。彼时,34岁的他也曾有过迷茫和动摇。“当时也想过要走,因为看不到一点希望。”
“再努力一下,试试看。”当时的领导干部鼓励道。促膝长谈后,刘书记坚定了自己的志向。“既然自己坐到这个位置上来了,在我手里,水口村不能毁掉,只能是越做越好。”讲到这里,六十多岁的刘书记眼里闪着光。

在缓慢发展的背后,刘书记看到了水口村发展旅游业的可能。“从我当书记开始,我就在想要怎么推动水口乡村旅游。”水口村前有一个一百二十多年的水口水库,时而平静如镜,时而波澜壮阔。有没有可能把这座水库发展成为水口村的景点?一个想法在这里破土而出。
“路都不通,怎么去做旅游?”2002年到2010年,刘书记带领村民“打磨”连接水口村和外界的路。由于缺少政策和资金支持,刘书记只好动员水口村村民人工挖路。村民们积极配合,成立7个村民小组。农忙过去后,“除了老的病的,能做事的都来帮着挖。”没钱买推土机怎么办?刘书记带着村民“用手”挖路,卖竹子卖粮食换钱“请”别人来挖路。“现在有了路,开车送游客方便了太多。”司机师傅告诉记者。水口村的村民也表示,“民宿开好了,日子也过好了。”这条路,是水口村通向外界的连结路,也是刘书记与村民互持互助的协心路,更是他带领全村发家致富的振兴路。

路建好了,谁来迈出开农家乐的第一步?“当时村里的人都没什么钱,谁都不敢冒这个风险。”刘书记说,“但总归要有人牵个头吧!所以我就做了这个牵头人。”2013年,刘书记出资13万元,与村民合伙创办第一家农家乐“王龙农家餐馆”。三月份筹建,五月份开业,到九月底第一家农家乐全部回本。刘书记亲身实践,牵了个好头。为打消村民的顾虑,刘书记自掏腰包,给要开农家乐的村民一人2万块钱,说:“你们大胆去建,亏的我来赔!”4家农家乐短时间内都迅速回本,村民们越来越提振信心。在亲身参与18家民宿与农家乐的建设后,刘书记慢慢放手,让村民自己大胆地去做。
回想起一路的艰辛,刘书记说:“最要感谢的是村民,没有他们的配合,水口村走不出来这条路。”从起初开村民大会凑不齐30人,到如今回流三百余人;从村民不敢迈出创业的路,到积极配合村委会的各项决策,刘书记协同村民继续踏步在水口村的振兴之路上。
为了进一步推动水口村旅游业发展,水口村建立起了一套高效的民宿申请流程和严格的民宿评估标准。在评估过后,刘书记也会组织村委会来到村民创办的民宿、农家乐,就自己的经验,给他们提出一些发展上的建议。“我们通常会建议他们发展点特色化、差异化的东西。”刘书记说。
如今,水口村已有40多家民宿。2022年,超过200人直接从事旅游相关工作,村人均纯收入已超过35000元。“我们水口村现在被评为了国家扶贫示范村、省生态文明村、中国最佳健康养生休闲旅游名村……”水口村获得的荣誉数不胜数。

为把脚下的路走得更稳固坚实,村委会对水口村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规划。为将青年力量汇聚水口,激发水口活力,水口村将对接各地大学,在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基地的同时,也给水口村注入了青春力量;同时,村委会也为来到水口村的应届毕业大学生给予奖金激励,助力水口村变成“创新村”,紧跟时代步伐。
刘书记认为,水口村将来要不断强化本地民宿及农家乐“高品质”与“低价格”的两大优势,打造中高端民宿,在盲目溢价的市场环境下确保水口村不涨价溢价,为游客提供最满意、优惠的服务;为进一步提升服务品质,村委会将投资1.4亿改善水口村环境与卫生条件,利用河流、森林等自然资源将民宿打造成“网红景点”,把水口村向高端打造;同时,发展高端农业产品,拓宽村民收入渠道,利用电商、公司投资、民宿售卖等方式销售农产品,“确保农民种的都能卖出去”。
随着水口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乡。刘书记十分看好这些年轻人们。“年轻人想法多,接受新鲜事物快,总能想到一些我们都想不到的点子。”刘书记带领水口村闯出了一条农旅融合之路,未来,这条路还是要由年轻人自己去走。

责任编辑:孙超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