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中国政府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郑重承诺,力争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高效、有序推动“双碳”目标的实现,使得中国经济社会正经历一场广泛而深远的系统变革。而资源型产业作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资源型城市以及资源型产业低碳转型尤为关键。2023年6月28日-6月30日,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齐心协绿”三下乡实践团队前往川山坪镇针对麻石产业开展调研。实践团队先后调研了协盛石材、盛峰石材等十五家石材企业,以川山坪镇麻石产业为例探索资源型城镇产业绿色治理的路径。

第一站,实践团队去到了协盛石材有限公司,其整洁宽敞的路面和按规格型号整齐摆放的成品和原料给团队成员留下了深刻的初印象。在企业负责人的带领下,团队参观了企业的生产车间,深入了解了麻石生产加工链,对产业发展现状和企业为实现绿色转型所采取的具体措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实现绿色转型的过程中,该企业逐步探索、深入耕耘,成为川山坪镇使用水泥分离机的先行者,先进设备的使用不仅实现了水资源高效循环利用,还实现了固体废物资源化,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同时,企业通过洒水车和生产车间湿化作业,减少运输和生产过程中的扬尘浓度,降低了环境污染程度。
为积极响应党对“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号召,协盛石材有限公司坚持将“以人为本”作为发展的根本。该公司时刻强调生产安全和关注员工健康,生产车间处处张贴有关安全生产的警示标语,提高企业员工安全作业意识。同时,企业为接触职业病危害的职业岗位配发符合标准的个人防护用品,以降低噪音和尘土对健康的危害。这充分反映了当地企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乐福田矿山在绿色转型方面亦有显著成效。2019年12月,面对绿色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矛盾,当地政府响应国家产业绿色治理的方针,成立了乐福田矿山这一中部地区最大产能的绿色矿山。通过将麻石资源转化为砂石资源,该绿色矿山既对砂石的市场供给缺口进行了弥补,又避免了传统麻石采集带来的环境污染,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均衡发展。作为中部地区产能最大的绿色矿山,乐福田矿山是依山就势建造的全封闭智能化厂区,是安全生产的坚实堡垒,也是与青山交相辉映的绿色明珠,跟随该企业负责人的脚步,我们深入乐福田矿山,逐渐了解到当地政府是如何为该矿山成功披上了绿色外衣。

在企业负责人的带领下,团队来到乐福田矿山的开采区进行参观学习。与传统开采项目不同,乐福田项目使用创新的生物絮凝剂,压滤出来的泥粉可以直接运送到山上进行复绿,喷播草籽之后覆盖可降解薄膜,保障了植被的健康顺利生长,经过半年左右就会取得良好的复绿效果。夏季高温时,面对刚覆盖的泥土蓄水能力差的问题,该项目则专程引进山顶小水库的水对植被进行每天浇灌。在一系列措施的作用下,乐福田的复绿效果显著,从原来的排土场变身成为矿区生态花园。
在追求矿山复绿的同时,乐福田矿山还致力于在生产过程中实现低排放、低成本、高产量的统筹。在原料运输过程中,乐福田矿山放弃传统汽油车运输的模式转而采用新能源运矿车进行运输。通过将矿车和麻石重量带来的势能转化为电能,新能源运矿车每三个月只用充一次电,这既避免了石油资源的消耗,又降低了企业的运输成本。

此外,随着国家大力推行产业智能化,乐福田矿山也顺应时代发展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在生产过程中,原料麻石从进入厂房,到最终变成产品的过程基本不需要人工参与,仅技术人员通过控制中控室的操作系统就能操作全部生产。通过智能化操作全封闭式的全自动化生产车间,企业实现了低劳动力投入和高成品产出的统一,尽管整个企业的车间工人仅有6人,每小时却可生产高达1200吨的砂石。
资源型城市实现绿色产业转型发展是推动中国低碳化、绿色化建设的关键问题。通过对川山坪镇麻石产业发展情况的实地调研,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齐心协绿”三下乡实践团队将积极探索资源型城镇绿色转型解题之道,为其他资源型城镇的绿色之路提供成功经验和示例,归纳出一条更具普适价值和参考意义的绿色治理途径,为资源利用和绿色转型赋能。团队成员梁润表示:“通过本次三下乡实践调研活动不仅提高了我对中国绿色发展的理念认识,而且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我会将‘触动’转化为‘行动’,争做知行合一的新时代青年,积极参与到共创绿水青山的实际行动中去。”
责任编辑:孙超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