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专题
课程育人 榜样人物 | 卢健松: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
来源: 作者: 时间:2022-06-02 浏览:

卢健松,男,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清华大学建筑学博士,清华大学哲学博士后;兼任中国建筑学会专家库专家,中国建筑学会民居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建筑学会乡土建筑委员会理事,湖南省建筑师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空间自组织与建筑地域性”“乡村建筑创作实践与理论”“建筑教育与思维方法研究”;在该领域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1项,参与国家级项目5项;主持部省级科研项目6项,参与部省级科研项目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3本,译著2本;发表相关领域学术论文60余篇。

一、精准扶贫推动科研育人

把握地域建筑的国际前沿,注重以高质量科学研究推动高品质研究生教学。卢健松教授获2021年国际建筑师协会斯古塔斯奖(巴黎/里约热内卢,UIA,2021年,www.uia-architectes.org),以其“对现代建筑技术的务实和优雅的态度提高了中国生活在湖南雪峰山花瑶民族的生活质量”(获奖评语)。 2013-2022年期间,团队完成花瑶聚居区10余个规划项目,建成40余栋高质量建筑,并完成了1个整村的提质实践。通过“火塘客厅”、“天光厨房”、“营养校园”、“教师中心”、“村民书屋”、“赫曦小学”、“灶屋豆坊”、“茶山雾雨”、“九凤平台”等凝聚了民族特色、乡土气息、现代技术、创意巧思的小项目,把日常习俗、审美习惯注入人居建设,促进了当地瑶汉村民的生活改善、提高了旅游基础设施水准、形成了特色农产品的销售窗口。在产业发展、儿童教育、村民健康、妇女就业等领域形成长效价值,促成了全乡200多青年村民返乡创业,人均收入也从起初不足6000元达到目前12000元左右,相关经验也在其他地区推广,并接待东南亚多个国家团队的交流考察;实践成果也受到新闻联播、CCTV-4、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的广泛报道。

二、在地营建协同实践育人

依托前期精准扶贫阶段的实践基地,搭建综合化的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基地。卢健松老师带领研究生团队走进花瑶大山深处,了解乡村、观察乡村,并指导学生掌握实际建造的能力,以在地服务培育优秀学生的乡建综合能力,向乡村输送的高素质乡村人才。与此同时,开设“花瑶课堂”,传授乡村人居建设知识和技能,吸纳了大量村民参与;教学内容因人制宜、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化与实效性,注重对具体问题的深入解读,提升当地群众的思考、策划、决策能力,为本乡本土培育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与骨干团队,确保当地乡村振兴工作自身人才的造血能力。目前,在地培育相关活动已辐射当地村民和高校学生数百人,形成了“高校-乡村-社会”的系统化人才培育平台,高校与地方“互为滋养、协力共建”,为实现乡村人才振兴、校地共赢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思政融入指引课程育人

注重思政知识融入专业教育,以思政教育引领专业人才培养,教学成果曾获“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2021)。率先在建筑学教学大纲中开设了《村镇聚落形态学》(2016年开课,研究生)、《乡村互助自建住宅》(2018年,本科)等乡村人居建设原理系列课程。课程的设置注重科学性、思政性、理论性、实践性的深度融合,建设线上思政案例库,依托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中的典型案例讲好时代故事;回顾百年乡建历程,重温百年党史;通过榜样引领,鼓励学子勇担时代重任;通过移动教学、模拟实践等方式,激发研究热情,提升专业能力;传达实事求是、传道济民、服务乡村、把个人发展与国家建设需求紧密结合的时代精神。

花瑶课堂,卢健松老师给村民科普乡村人居建设知识,2021

国际获奖--UIA国际建筑师协会专项奖-瓦西里斯·斯古塔斯奖(Vassilis Sgutas Prize),2021

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和团队(研究生类)


来源:建筑与规划学院

实习编辑:左宇欣

责任编辑:张新

版权所有:湖南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人民武装部)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大学      邮编:410082      邮箱:xgb@hnu.edu.cn
版权所有:湖南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处)(人民武装部)
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湖南大学
邮编:410082     邮箱:xgb@hnu.edu.cn